找到相关内容156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佛探珍

    者相摄相成,完备地修持,始能臻于圆满的境地。  结说  上来所谈的几个问题,只是印顺导师著作中关于学的部分内容,也许对初学的,或是学已经很久的有些益处。总之,学就是要对这生命的三世流转有个明确的...  绪 言  我们常常都在谈论学的问题,但为什么要学?学的根本意趣究竟何在?这一问题却有许多人不甚明了。学并不是无意义、无目的,而是要想获得一种高尚、圆满的成果。学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的...

    菩提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042045.html
  • 妙境法师: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

    学派的思想。初学的人说:“学派干什么用?我是释迦牟尼佛派的!”你一听这样的话,就知道这个人是个初参。但是学习佛法久了,在中国佛教里,不宗龙树,就宗无著、天亲,再不就宗马鸣。这...86/3/25 讲于三峡西莲净苑   为什么要学?   “为什么要学习佛法?”即使是出家一百年了,还是要探讨这个问题。   在《法句经》上有四句颂:   常在燃烧中...

    妙境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3944770.html
  • 药师佛法门的修持(入门问答)

    如果他的业很重,我的方法是先消业障,我会先让他持三个字或五个字的短咒,咒语很短,易持,就不会起退道心,这样把业消一消,心定下来,才有办法把经读下去。初学的人,如果马上要他持诵很长的经典,他或许就没有...请问那一些人比较容易进入药师法门?  病患者,乃至人生路上遇到瓶颈、事业上遇到困境、家庭不如意、生活困顿等等。因为药师非常的慈悲,在他还是因地菩萨时,就发了十二大愿;将来我成佛时,若所有有情众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5945737.html
  • 净空法师佛教教育思想初探

    密切。分述如下:  (一)初入门:以“弥勒菩萨”为代表  “弥勒菩萨”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,第一眼见到的菩萨,代表初学的资格与条件。笑囗常开、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“放下欲望,知足...,并且说明佛教是一种教育。当时觉得非常惊讶,因为过去的印象,一直觉得佛教是“宗教”的一种,后来经过几年的了解与研究,才真正体会佛教的确是一种对宇宙人生智慧的“教育”。很多人把菩萨当“神明”来膜拜,...

    张有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4445940.html
  • 从情缘故事看情爱对修行的影响

    ,行事风格果断,慈悲心够,关心众多弟子及一些初学的修行者。道场行事仪轨都依律行事,每当举行大法会时都是给人山人海的信徒灌顶,好不威风。  佛寺中有一修行到五回向位的徒弟,眉清目秀、智慧过人。二者...爱欲无常,使人无法解脱,因此发愿护持众生学,发大愿由此得以成就。  讲评:  1、修行大师因起心动念,情投意合终遭到情苦果报。  2、修行大师也因情苦再次发大愿,愿为苍生排解因情苦、淫苦所生之苦,终...

    紫云居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3850110.html
  • 《菩堤道次第广论》念死修习之心得

    任何至臻完善的法门义理,行持若仅三分钟热度,也是无法受用。何况宗喀巴大师更是殷切劝勉念死的修习,不仅是初学的法门,在修行的中期、后期,念死的道理皆为必修的资粮。如今,每日思惟死亡无常的恒课,正带领...

    见寂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150148.html
  • 菩提道次第识小

    也是必不可少的。  二、菩提道次第的内容  菩提道次第是指一个凡夫从初学开始,直到最终证得位中间所必经的历程。概括起来说,道次第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种根本要义,即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空性见。《如四百...菩提道次第识小  一、道次第对学佛者的意义  从最初发菩提心、中间集积福慧资粮、最后现证圆满正觉,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而做的。所以释迦世尊初于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***开始,直至双林树下示现涅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252450.html
  • 菩提心是学之本

    菩提心及发心的十个因缘,接下去一定要发菩提心,如此才能成法器、度众生。那么菩提心应如何发呢?许多初学的人很难下手,今介绍文殊菩萨的十种甚深无尽大愿,作为我们行者的榜样,十大愿是: "一者大愿...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,是万法的根本。我们日常思虑之心,可为善、亦可为恶,十法界不离此心,成菩提亦即此心,唯菩提心是真心,其余皆妄。 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的"觉",非单靠那些仪式、仪轨可成。因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10659764.html
  • 禅就在日常生活中

    ?对于一切善恶境界,心念不起为坐,内见自性不动为禅。外离相名禅,内不乱为定。若见诸境不乱者,是真定也。”参禅观心, 主要是息灭妄心,真心自现。初学以静坐为基础,绝不可少,但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, 都...功夫。在参悟中,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。天真自性 ,人人具足;涅槃妙体,个个圆成,不假他求,直彻心源。《六祖坛经》说:“于自性中, 万法皆见;一切法自在性,名为清净法身”。又说:“一切般若智慧,皆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2363361.html
  • 关于佛教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的探讨

    使社会人士误解佛教,认为是佛教把人教坏了,这岂不是以身谤法,罪过不浅!现在有些初学的人,只知为自己速了生死、得成就甚或入禅定发神通打算,不顾家庭社会,上学的不好好读书,工作的不好好上班,或用师父给的...都不在佛教的责任范围之内。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,佛教更给人一种了生死出世间的印象。学,在中国人眼里往往是烧香、吃素、磕头念佛 是最彻底的看破红尘。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。   力尽社会责任,...

    浮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25663470.html